LA专题 | 黄晓 朱云笛 戈祎迎 刘珊珊 | 望行游居: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
全文刊登于《风景园林》2019年第03期 P8-13
黄晓,朱云笛,戈祎迎,刘珊珊. 望行游居: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[J].风景园林,2019,26(3):8-13.
望行游居:明代周廷策与止园飞云峰
黄晓
男/ 博士/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/ 本刊特约编辑/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、园林绘画
朱云笛
女/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14级本科生/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
戈祎迎
女/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/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
刘珊珊
女/ 博士/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/ 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、女性与园林
摘要:晚明江南造园兴盛,呈现出日益专业化的倾向,涌现出一批造园名家,周廷策即其中之一,其代表作为止园飞云峰。首先梳理周秉忠、周廷策父子的相关史料,总结其作品的艺术特征;继而结合诗文绘画对止园飞云峰进行复原分析,并从可望、可行、可游、可居4 个角度探讨飞云峰的营筑意匠。指出以飞云峰为代表的周氏叠山,既继承了魏晋以来“小中见大”的叠山传统,又体现了晚明画意影响造园的时代新风,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。
关键词: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;园林绘画;止园;叠山;周廷策
园林营造与人物密切相关,即计成《园冶·兴造论》所强调的“能主之人”。纵观历史,“能主之人”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,私家园林尤为明显。曹汛在《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》中将魏晋以来私家造园的主导者依次分为诗人、画家和造园叠山家,反映了古代造园日益专业化的过程。这种专业化的倾向到晚明越发突出,涌现出一批技能高超的叠山能手,以张南阳、周秉忠、计成、张南垣最为著名。本文讨论的周廷策即周秉忠之子,他继承了父亲的造园绝艺,为晚明周氏叠山的代表人物。
明代常州止园是周廷策的代表作,园中有多座假山,如湖石堆筑的飞云峰、黄石堆筑的狮子坐和池土堆筑的桃花坞等,其中飞云峰造型特异,对理解晚明叠山的风格和转型有重要意义。……
1 叠山家周秉忠、周廷策
周廷策字一泉,号伯上,其父周秉忠字时臣,号丹泉,皆为苏州造园名家,此前已得到陈从周、曹汛、高居翰等国内外学者的关注。
……
上述史料的另一重要价值是概括出周秉忠所叠东园假山的特征,主要为两点。一是“叠怪石作普陀、天台诸峰峦状”,二是“如一幅山水横披画,了无断续痕迹”,前者即“小中见大”的象征手法,后者即画意对造园的影响。这两点正是探讨周廷策所叠飞云峰假山的关键,体现了周氏父子叠山的一脉相承,并由此奠定了他们在晚明造园史上的地位。
2 止园飞云峰复原探析
吴亮止园位于常州青山门外,占地50余亩,包括东、中、西3区。《不朽的林泉》和《消失的园林》两部著作已对全园做过深入研究,绘制出止园平面复原图(图1),笔者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园中的飞云峰。
1 止园平面复原图,红框内为飞云峰及其周围环境
张宏《止园图册》涉及飞云峰假山的共4幅。第一页“止园全景图”,从中可了解飞云峰在全园中的位置;第四页“怀归别墅”,可从远处眺望作为别墅背景的飞云峰轮廓;第五页是从怀归别墅上方俯瞰飞云峰南侧;第六页是从水周堂前回望飞云峰北侧。这4幅图从不同尺度、距离和角度展示了飞云峰的位置、形象和姿态(图2)。
2 张宏《止园图册》(二十选四)
在细读图文的基础上,结合园林设计的原则和经验,可绘出飞云峰一带的平面复原图(图3)。飞云峰东西向为主山,南北向为起峰和余脉。山势从西南侧发脉,逐渐耸起,通过一道石门与主山相联。主山下部为宽阔的石台,南北皆有悬岩洞穴,南侧可居,北侧可登。穿过北侧石梁下的洞口,从东面上山,继而盘旋向西跨过石梁,来到一处开敞的台地,向西缓缓升起,设石桌石凳供人停歇;台上耸起两座主峰,峰头亦搭石梁相连,为整座假山的高潮。沿主峰西行,道路渐渐收窄;绕到峰后空间放宽,栽有孤松,供人盘桓漫步;山势向东渐趋平缓,又耸起一座小峰,作为收束。在主峰与小峰之间,有路与北侧登山之路汇合,由此向东通往楼阁二层。另有蹬道下到底层,底层西南连接飞云峰南侧的悬岩,东北俯临绕到楼阁南侧的溪水,即《止园记》提到的石峡。从环境关系看,飞云峰西南为起峰;中部两座主峰俯仰相望,东侧小峰介然独立,各具姿态;向东连接楼阁,延入丛林,给人余脉绵延之感。整组山峰南侧与怀归别墅及敞轩、两侧游廊和林木丛竹,构成围合感较强的静谧空间;北侧隔着水池,与水周堂及两侧的桂丛竹林,构成开阔的外向空间;居中而立的两座主峰,与怀归别墅和水周堂形成对景,成为掌控全局的主体。
3-1 飞云峰平面复原图之总平面图
3-2 飞云峰平面复原图
3 止园飞云峰意匠分析
郭熙《林泉高致》评价山水画称:“世之笃论,谓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。画凡至此,皆入妙品。”这一准则也可移来品评园林山水,“可望”是对园林的静态观赏,观者与园林保持着一定距离;“可行”是观者进入园林之中,与园林进行身体性的接触;“可游”在“可行”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情感因素,更具有趣味性和精神性;“可居”则是观者栖身于山水之间,融入其中。根据观者与园林的关系,笔者将郭熙“四可”的顺序作了微调,从可望、可行到可游、可居,观者与园林的距离越来越近,最终相互交融,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,浑然一体。
3.1 可望:远望、近望与对望
飞云峰假山的“可望”,表现为远望、近望和对望3个层次,对应吴亮《止园记》描写飞云峰的3段文字和张宏的3幅绘画。
第一段是从东南部的曲径向北眺望怀归别墅,飞云峰作为别墅背景出现,对应《止园图册》第四页(图2-2)。这是对飞云峰的远望,为飞云峰的出场做铺垫。郭熙《林泉高致》称:“真山水之川谷,远望之以取其势,近看之以取其质。”远望飞云峰,主要是感受山峰的雄伟气势,这座假山立于怀归别墅北侧,“巧石崚嶒,势欲飞舞”,既为建筑提供了壮观的背景,又勾起游人探奇的兴致。
第二段是穿过怀归别墅,于其北敞轩近望飞云峰,对应《止园图册》第五页(图2-3)。敞轩为近望飞云峰而建,在敞轩和假山之间的隙地上置有桌凳。为使从南侧远望怀归别墅时能作为建筑背景,飞云峰既需体量巨大,又不能离建筑太远,因此它与别墅间的隙地不会太宽。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添建敞轩,将飞云峰逼近眼前,正是为了突出假山的峥嵘高耸,就近欣赏湖石的质地肌理。怀归别墅南侧是开阔的水池,北侧是巍峨的假山,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。《止园图册》的第四、五两页,将这种对比鲜明地刻画出来。
第三段是绕到荷池北岸,从水周堂前对望飞云峰,对应《止园图册》第六页(图2-4)。远望飞云峰仅见轮廓,较为朦胧;近望飞云峰仅见局部,逼仄险峻。观赏飞云峰最理想的角度,是在水周堂隔池对望,池中荷叶拂动,映出山峰倒影,愈添韵致。这一隔池对山的布置,也强化了水周堂作为东区主厅的地位。
《止园图册》第四至第六页,描绘了围绕飞云峰展开的3段空间,从开阔的前池到狭窄的隙地,再到水周堂前的荷池,一开一合一放,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,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飞云峰的姿态,将假山的观赏与空间的体验巧妙结合起来。
3.2 可行:欲行、难行与畅行
飞云峰假山“可行”的路线设计颇具匠心。从怀归别墅南侧遥望飞云峰,勾起游人登临的兴致,为“欲行”。穿过怀归别墅来到山峰前,却发现所对皆为悬岩峭壁,只能举首仰望,无法登临,为“难行”。欲登而不得,登临之心愈炽。
一条铺石小径将人引向西北角的石门,穿过石门后,始发现别有蹊径可寻。由吴亮《止园记》可知,随着视角的不停变换,引出一条完整的“畅行”路线(图3):经石门向西、向北,是一条小径,两侧掇石堆筑花台,栽种木芍药。沿小径一转,路边有怪石如伏猊,如树屏,引导游人逐渐进入山林之中。沿小径继续右转,抵达飞云峰北侧,始见蹬道可攀至山中。登山后沿山北一路向西,度石梁,陟山巅,抚孤松;进而绕至山南,一路向东,行至假山东侧,循石级下山,以峡谷收束。沿峡谷盘旋向北,从一层穿过楼阁,又回到前路,山中之行便告一段落。
整段行程,遥望飞云峰为兴,仰望飞云峰为抑,登临飞云峰为扬。一兴一抑一扬,既与《止园图册》的第四至六页相对应,又与“可望”的一开一合一放相呼应,将止园飞云峰的“可行”营造得宛转起伏,逸趣横生。
3.3 可游:身游与神游
“可游”与“可行”关系密切,与后者相较,前者更重游人的主观体验,包括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。就飞云峰的游赏而言,可从花径、立石、孤松、高峰4项要素分析,其体验由感官性逐渐趋于精神性。
……
4-1 北宋佚名《陶渊明归隐图卷》
4-2 明代宋懋晋《寄畅园图册》“盘桓”
4-3 清代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上的孤松
3.4 可居:洞居与楼居
郭熙《林泉高致》认为“可行可望,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”,山水的4项品评标准中,最高标准是“可居”。止园飞云峰正是一座“可居”之山。董豫赣《石山壹品》引宋徽宗《艮岳记》:“岩峡洞穴,亭阁楼观”,点出“可居”的两种方式——天然洞府和人工楼阁,在飞云峰中皆有体现。
……
5 北宋郭熙《早春图》(局部)
6 苏州洽隐园小林屋水假山
7 明代宋旭《三竺禅隐图》(局部)
8 明代宋懋晋《飞来峰图》(局部)
以上两种山居方式都与道家有关。洞府是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,楼阁是仙人所好的楼居,游赏飞云峰的仙境之感最终在两类山居中获得满足。这一道家寓意还应从全园来理解:飞云峰处在止园东区的核心,与东区尽端的狮子坐和大慈悲阁,一道一佛,成为该区最重要的两处景致,并形成主题上的呼应。
4 结语
晚明时期造园名家迭出,叠山匠师地位上升,甚至与园主平起平坐,成为园林营造的“能主之人”,对造园的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。周秉忠、周廷策父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周秉忠所造徐泰时东园留下众多史料,所造苏州洽隐园尚存小林屋水假山,陈从周先生誉为“国内的罕例”,周廷策所造止园有丰富的图像诗文资料,为探讨这一时期由叠山匠师主导的园林营造提供了经典的案例。
综上论述,周氏父子的叠山作品主要体现为两点。
一是继承与发扬了魏晋以来“小中见大”的叠山传统,东园假山取法普陀、天台诸峰,洽隐园假山取法洞庭西山林屋洞,止园飞云峰取法杭州飞来峰,典型体现了曹汛先生总结的古代造园叠山第二阶段的特征:采用夸张手法象征自然界的真山,并与神话中的仙山联系起来。这一阶段与以张南垣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构成对比:张南垣截取真山局部,“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”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,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;第二阶段整体缩仿真山则是浪漫主义的,注重与所仿名山的关系。需要指出的是,飞云峰因其写仿对象的特殊性,引发出丰富的想象意涵,将“小中见大”的象征手法发挥到极致:以往缩仿真山是将观者带到所仿名山中去,飞云峰则是将飞来峰带到所造园林之中——止园的太湖石假山俨然从天外飞来,坐落在四面环水的洲岛上,周围并无山势可借,更突出飞来之感;此山自带起峰和余脉,西北的芙蓉花台和狻猊怪石,如飞来时落在周边的散石。这组山峰与孤松、楼阁结合,安置于怀归别墅和水周堂之间,唤起观者梦幻十足的仙境想象。
二是实践和呼应了晚明时期画意影响造园的时代新风,顾凯《拟入画中行》指出,晚明叠山注重视觉的观赏和动态的游观,使“景”上升为“境”。东园“高三丈,阔可二十丈,玲珑峭削,如一幅山水横披画”的石屏和可远望、近望与对望的飞云峰,体现了对视觉观赏的重视;飞云峰的可行、可游与可居,体现了对动态游观的重视。如顾凯所着重强调的,视觉观赏对应表层的画面、构图的画意欣赏,动态游观对应深层的游目、骋怀的画意原理,两者共同确立了晚明影响造园的画意宗旨。从以上两方面,可以更贴切地理解和评价周廷策飞云峰假山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。
参考文献
[1] 计成. 园冶[M]. 王绍增,注释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3.
[2] 顾凯.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[M]. 南京:东南大学出版社,2010:194-195.
[3] 曹汛. 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[M]. 建筑历史与理论(第一辑),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1980:74-85.
[4] 顾凯. 拟入画中行:晚明江南造园对山水游观体验的空间经营与画意追求[J]. 新建筑,2016(6):44-47.
[5] 陈从周. 园史偶拾[M]// 园林谈丛. 上海:上海文化出版社,1980:184-186.
[6] 曹汛. 明末清初的苏州叠山名家[J]. 苏州园林,1995(3):35-36.
[7] 高居翰,黄晓,刘珊珊. 不朽的林泉:中国古代园林绘画[M]. 北京:三联书店,2012:301.
[8] 吴亮. 止园集:卷五、卷六[M]. 明刻本.
[9] 吴奕. 观复庵集:卷三[M]. 明刻本.
[10] 黄晓,程炜,刘珊珊. 消失的园林:明代常州止园[M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7.
[11] 顾凯.“九狮山”与中国园林史上的动势叠山传统[J].中国园林,2016(12):122-128.
[12] 宋恬恬,沈欣悦,鲍沁星. 略论宋画的园林史料价值:以《陶渊明归隐图卷》《归去来辞书画卷》《西塞渔社图》等宋画为例[J]. 风景园林,2017(2):40-46.
[13] 黄晓,刘珊珊. 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:以明代《寄畅园五十景图》为例[J]. 风景园林,2017(2):14-24.
[14] 董豫赣. 石山壹品[J]. 建筑师,2015(1):79-91.
[15] 杭州西湖博物馆. 历代西湖书画集1[M].杭州:杭州出版社,2010.
版面预览
相关阅读:
《风景园林》2019-03 刊首语 | 王向荣:园林与造园家
《风景园林》2019-03 专题导读 | 历史名园和造园名家
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《风景园林》2019年03期
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
文章编辑 陈燕茹
微信编辑 程秋爽
微信校对 王一兰
声明
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
未经允许禁止转载
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
欢迎转发
《风景园林》服务号
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
微信号:LAvision2018